69看书网 » 历史小说 »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最新章节列表 » 四百六十章 大计划(二) (3/3)

四百六十章 大计划(二) (3/3)

文/午后方晴
创此名目,且彼称陛下为父,却让陛下呼为我祖,此非侮玩为何?贼又言九州十三县是其故土,况且灵盐绥宥,其实都是国家旧地,若辨封域,请西夏归还国家。

这个吾祖也让欧阳修伤心,贼称吾祖,闻朝廷不许之,可今听朝议风闻,议却未定,不知虚实,深切担忧。夫吾者,我也,祖者,俗所谓翁也。匹夫臣庶尚不肯呼人为父,若许此号,今后诏书须呼吾祖,是使朝廷呼蕃贼爷爷,不知何人敢开口?

又说,和若许贼不称臣,则虑契丹别索中国名分,此诚大患。使贼肯称臣,则契丹有邀功责报之惠,臣与不臣,皆有后害。如不得己,则臣而通好,犹胜不臣。然后患不免也,所以有识之士、忧国之人,不愿急和。

在这里,欧阳修余靖韩琦蔡襄语气渐渐相同,也说明他们私下通过气。继续说,不羞屈志,急欲求和者有五,一不忠于陛下者急和,二无识之人欲急和,三奸邪之人欲急和,四疲兵懦将欲急和,五陕西之民欲急和。自用兵以来,在边鄙都劳于戎事,庙堂者劳于斡运,想陛下屈节就和,而自己目平安逸,他时后患,任陛下担当。

矛头对准了晏殊,可他官位小,没有敢直说。

韩琦先上七事。清政本,枢密院本兵之地,臣在枢密院所主多苛碎纤末之务,中书公事虽不预闻,恐怕也仿佛,应当让微琐悉归有司,只专论大事,使得从容谋议。念边,政府循旧例,才午即出,稍留恐疑众,退朝食罢,匆签书而支,何来时间议及疆事。都堂应延一时,以专论边。擢贤才,承平以来,用人以叙迁之法,故遗才甚多,两府求一武臣代郭承佑,累日不能得。宜仿祖宗旧制,于文武臣中选不能拨之,先试其能,看看能否能担当委用,用之正式叙迁,不能用者则退。备河北,与北通好三十几年,武备悉废,慢书之至,骚然蜞知所为。宜选转运使二人,密授经略,责以岁月,使营守御之备,则我能待之有素。固河东,昊贼陷丰州,掠河外属户殆尽,麟府孤绝,宜责本道帅度险要,建城堡,省转饷,为持久之计。

前五条都是不错的,包括备河北,虽说契丹没有敌意,但也要防备,有备则无敌意,无备难免会生觊觎之心。但从第六条便出现误差,收民心,祖宗置内藏库,乃备水旱兵革之用,非私蓄财充己欲,用兵以来,财用匮竭,宜稍出金帛以佐边用,民力可宽而众心安。自此起,韩琦与范仲淹的裂隙已经隐然产生。

国库空了,虽再库归三使司统管,东府也知道一些。他上书时未与范仲淹通气,所以才有了第六条。那来的财帛大佐边用?

第七条失误更大,营洛邑,这是为范仲淹声张的,帝都无城隍之固以备非常,议举葺则张皇劳民,不如阴葺洛都为游幸之所,岁运太仓羡余之杰,以实其廪,则皇居壮矣。万一开封被攻破了呢?

可开封失守,还指望洛阳能守得住?

奇怪来哉,吕夷简就早为此事做过辨论,不知道为什么韩琦又将它翻出来。

接着又陈八事,选将帅,明按察,丰财利,抑侥幸,进能吏,退不才,去冗食,谨官路,又说,然数事之举,谤必随之。愿委信辅臣,听其措置,虽有怨谤,断在不疑。则纲纪渐振而太平可期,二敌岂足为国之患哉!

已经更接近于庆历新政的种种变法。

有的想法还是不错的,但不当说类似的则纲纪渐振而太平可期,或者一年不到,国家大治便会来临。想要一个国家好,那有那么快?就是贞观之治,文景之治,也不是一年两年,而是十几年的时间,开元盛世时间更长,直到天宝初年,唐朝政治武功才达到巅峰。全部信口开河地说一年,马上,可期,赵祯也就相信了。好,给你们治治看,可是半年过去,一年过去,什么也没有动,反而朝野上下少成一锅粥,赵祯会不会失望?

但韩琦没有再说与西夏议和的事,一有欧阳修等小弟在弹劾,二郑朗也回来了。

(快捷键 ←) 上一页:四百五十九章 大计划(一)(3/3)章节列表(快捷键 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