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看书网 » 修真小说 »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最新章节列表 » 第七卷 第六章 林松解读《西游记》2 (2/3)

第七卷 第六章 林松解读《西游记》2 (2/3)

文/梦影3
异能人的前世今生 | 本章字数:631.1万字 | |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txt下载 |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手机阅读
才让奸佞乘虚而入”。悟空不臣服之心在“真假美猴王”之后被识别,或者说被悟空充分觉察并全然面对后必然自己消亡(被打死只是象征),剩下的是“本性”的悟空。而此时,回到上面阴谋论的故事,战神心魔的悟空获得的宁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。非但真假美猴王全是孙悟空的化身;甚至牛魔王也是孙悟空的化身。第六十一回中悟空不是自己說:牛王本是心猿变,今番正好会源流吗?

西游记中的各路妖怪,象征了设法阻碍当下的那些想法和情感。狡猾的妖怪施展妖术来伪装自己以至于能抓住玄奘。玄奘代表了存在当下的渴望,当恶魔抓住了他。这表示了人动了其他的念头,这些念头不想停留在当下,因此停在当下的努力受到了阻碍。如果,悟空(人们的智性)没有发现玄奘被抓走。就代表着我们没有意识道发生了什么。正如第七十八回中诗云:

一念才生动百魔,修持最苦奈他何!

扫退万缘归寂灭,荡除千怪莫蹉跎。

临济法师,禅修大师;胡吉威立,一位苏菲(是伊斯兰教的神秘形式的信徒),都提到过魔鬼象征了人的低等部分。

“佛陀和魔鬼就是指两种状态,一种是污秽的,一种是纯洁的。”

——临济法师

“魔鬼实际上来说,就是人的低等自我和yù_wàng。“

——胡吉威立

“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。”

——王阳明

“心中贼”指不正当的yù_wàng。对大多数人而言。“破心中贼”难在有时候分不清心中的yù_wàng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。

妖怪抓住三藏以后总想吃掉他,意味着低等自我总想破坏处在当下的努力。然而,悟空总是能救出玄奘。然而,如果人内在的悟空观察着正在发生的事情,他可以在次说“在”然后做出当下的努力。就能摆脱这些念头和恶魔,便能体会到涅槃与神圣的当下。

《西游记》第十四回:观音对唐僧说:“我那里还有一篇咒儿,唤做‘定心真言’,又名做‘紧箍儿咒’你可暗暗的念熟,牢记心头。

孙悟空是心猿,白龙马是意马。唐僧守住自性,一心不乱。就是要降伏心猿、意马,除去妄想。所以唐僧要用紧箍咒控制孙悟空,把白龙马骑在身下,用缰绳、鞍辔和鞭子挟制它。人不能放纵自己的yù_wàng。这是佛家戒的思想。等到了孔子讲的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阶段,戒就不需要了。所以悟空到了西天,紧箍咒自然脱落。

因为恶魔时刻都在阻碍人们停留在当下,如果我们开始听从那些以妖魔鬼怪为象征。即那些浮现在脑海中的念头,我们就忘记了这种双重的意识,由于不再意识到自我的存在,从而无法意识到我们已停止了努力。当人努力处在当下,会将注意力集中所做的事上。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。为了延长这种状态,人可以使用简短的字语提醒自己留在当下。若是连续运用几个简短的字语效果会更好。

在基督教中,祈祷的内在意义是通过使用简短的字语,请求内在的神:当下,得以显现。

在阿拉伯语中,‘祈祷’的内在含义是记得上帝。——胡吉威立 所以,紧箍咒只是一个帮助人心能安住于当下的简短语句。例如,瑜伽中的om,梵文的六字大明咒”唵嘛呢叭咪吽“;《心经》末尾的咒语“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”等。

僧师徒四人斩妖除魔,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西天雷音寺。原以为终能功德圆满,未曾想到在雷音寺内被两尊者索要人事(即今天我们的小费)。唐僧与师徒四人义正言辞拒绝了“勒索”的要求。可是,他们还是取到了“真经”,踏上了返回东土大唐的回程。结果遭遇白雄尊者香风作乱,在收拾“真经”之时,方才发现乃无字经书。悟空想到是那两僧人作弊,师徒四人便返回雷音寺准备理论一番。

结果遇上佛祖,佛祖笑言:“白本者,乃无字真经,倒也是好的。因你那东土众生,愚迷不悟,只可以此传之耳。阿傩、伽叶问你们要人事我是知道的。真经不可轻传,也不可以空取。”如此一番,师徒四人终于明白其中奥秘,便将紫金钵盂献于阿傩、伽叶,终于取得真经。

西天的两尊者索要人事,如果认为这只是讽刺世事,那样的理解可能太过肤浅。唐僧要紫金钵何用?

话说明代金碧峰禅师入空定,无常鬼找他不到,变作老鼠,咬他喜欢的水晶钵,金碧峰入定时身体空掉,但在定中听到老鼠把弄水晶钵的声音,立即出定,大叫谁人碰我的水晶钵,无常鬼立即锁他,禅师知道水晶钵的挂碍令他被无常鬼找到,於是求情许他延期七日,无常鬼走後,金碧峰便把水晶钵打烂,然後入定,临入定前,在墙上写下四句偈:

欲来找我金碧峰,犹如铁链锁虚空,

虚空若然锁不得,莫来找我金碧峰。

这个时候还舍不得紫金钵,外物都放不下,何况我执法执?二尊者索要人事仅仅是障眼法,内在一片苦心,却引来了一排板砖,可叹。

另一方面,无字真经符合佛教的教义。佛教的要义是“色即是空”,“空即是色”,一切所见的东西,包括佛法都是虚妄、空无的。佛祖以为“东土众僧愚迷,不识无字之经”,只好退而求其次,拿有文字经书来教化东土众生了。

事实上,很早就看到有人讨论孙悟空的师承问题,武功

(快捷键 ←) 上一页:第七卷 第五章 林松解读《西游记》1(2/3)章节列表下一页:第七卷 第七章 出于爱去做事1(2/3)(快捷键 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