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看书网 » 玄幻小说 » 公输神器最新章节列表 » 第一五七章 《立国论》 (1/3)

第一五七章 《立国论》 (1/3)

文/人器
公输神器 | 本章字数:299.41万字 | | 公输神器txt下载 | 公输神器手机阅读

趁着午后休息间隙,公输孟启直接向叔侄俩挑明了这个话题:

为何投奔公输军团。

季殊,季子叔侄二人齐齐跪拜。

季殊慷慨陈词:

陛下明鉴!

自草民叔侄进入岱国后,已详细调查过整个战事:

出征岱国家父家兄身为军人,当尊王命不得不为。

然陛下保家卫国同样是大义所在。

于公:

两军交战各出奇谋,陛下胜之有道。

于私:

陛下并无滥杀,士兵、百姓的损伤也是最低的。

战场杀伐本身就是如箭在弦不得已而为之。

“岱京保卫战”,“岱严关之战”,陛下皆以弱胜强,以智胜力,开创战争史上的奇迹,想我父兄征战多年,仅败于陛下,定也是败得心服口服。

而今草民追随陛下乃是顺应天下大势,良禽择木而栖。以陛下德才,纵观整个大陆不日也将归属。

同时草民也要让所有人都看到纪家男儿是有见识的好男儿,而陛下更是胸怀博大的圣明君主。

这话说得慷慨激昂铿锵有力,连朱有珠都不禁拍案叫好。

这好字刚一出口,顿觉不妥,陈王就在跟前尚未发话,哪轮到他冲动。

可事已至此,只得挤出尴尬笑容。

还好公输孟启并不介意,反倒附和他道:

“确实很好!看来本王真的要向二位贤士多多请教,认真读一读《立国论》才是。”

其实公输孟启和朱有珠二人心中雪亮,叔侄俩投奔公输军团也有不得已的苦衷。

“岱严关之战”之后,所有的罪名都落到了季魁身上:

丢失“岱严关”,熔铸“假银钱”,抗旨不遵,杀钦差率兵谋反……

简直是罄竹难书。

季家是纪国王族,虽未遭到灭九族之刑,却也遭遇灭门之祸。

季家男男女女两百余口,尽数斩杀。

而季殊、季子,叔侄俩是在北方封地得到季胜阵亡的消息后即赶往岱国奔丧,幸而躲过劫难。

即便如此在叔侄俩南逃的过程中仍多次得到“财富珠网”和“影子”的暗中帮助才得以逃脱高公公的追杀。

当初公输孟启决定帮助叔侄俩无非是为日后对付高公公着想。

没想到叔侄二人来到岱国后,对公输孟启指挥的所有战事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分析,最后竟折服于他的才智胆识。

选择直接投奔于他。

所以看似完全不合理的选择却也有其合理的根源。

道理很简单就像季殊说的:

公输孟启与季胜、季魁那都是刀对刀、枪对枪的战场对手,无论多么狠毒的阴谋,阳谋,都是出于战争目的。

战争的本身是没有任何正义可言的。

“无敌战神”和“风雪漫延”杀的人绝对不比公输孟启少,一样能够得到世人的尊重。

是战场上的王者,战争中的王者。

那么公输孟启同样也配享有这样的尊重,同样是王者。

是更加强大的王者。

而高公公则是弄权的小人。

如果不是他怪异的癖好和专权的野心,公输孟启至少要缺乏很多机会。

所以季魁失败的根源在纪国内部。

季魁,季家真正的仇人是高公公。

这才是最理性的分析。

能够对抗高公公的恐怕也就只有公输孟启啦。

所以叔侄俩的选择在根本上是正确的。

他们是聪明人。

公输孟启当然也是聪明人。

聪明人和聪明人之间更容易理解、沟通,也不需要过多的解释。

所以公输孟启接受了叔侄俩冠冕堂皇的慷慨陈词,让他俩开始讲述《立国论》。

希望二人是有真才实学,能够成为国之栋梁。

季子跪拜行礼,三呼万岁。

他已年近十八比公输孟启大了一岁多,也略微高出几分,白衣飘飘气宇轩昂端的是一表人才。

季子礼毕起身背诵《立国论》,吐字清晰抑扬顿挫很有节奏:

天地浩渺,立国有邦。统领万民,威仪四方。

君为国之魂,圣明睿哲,其国开明。

民为国之本,安稳生息,其国兴旺。

器为国之重,行业利善,其国强盛。

财为国之养,从善如流,其国繁荣。

兵为国之刃,勿以轻举,易于两伤。

陈宋之地沃野千里,米粮之仓,帝国曾以封赏至亲。

于此立国,富足天下,强武拱卫。

国多财则远者来,仓廪实而知礼节……

季殊知公输孟启只安排了一个时辰的休息,待季子背诵完首章后亦跪拜行礼。

“陛下,午间时短,可否暂到此章。”

“还望陛下做个评价,可有何不妥之处?”

公输孟启放下茶盏拍手道:

“不错!很有道理,本王还需好好领会。‘兵为国之刃,勿以轻举,易于两伤。’此话何解?”

季殊再拜,解释道:

“陛下圣明。纪国的衰落即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。”

“今春之前纪国可谓元夏‘五雄’之首,国力,军力均强于其他诸侯。”

“然骄横跋扈,既得陈宋米粮之地便妄自以为可养天下兵马,遂冒然出兵伐岱。结果被陛下一败再败,损兵折将国力迅速衰败。”

“说明兵之道不可轻易而为,于人于己都是剔骨剜心之伤。”

公输孟启知道这话再说下去就会触及他父兄伤。但他敢于正视并以此举例,足见其胸襟宽广。

窥一斑而见全豹,从这《

(快捷键 ←) 上一章:第一五六章 叔侄投奔章节列表下一页:第一五八章 小安山(1/3)(快捷键 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