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看书网 » 历史小说 » 兴唐最新章节列表 » 第四百五十二章 肯把菱花扑碎(三) (2/2)

第四百五十二章 肯把菱花扑碎(三) (2/2)

文/午后方晴
兴唐 | 本章字数:1170.96万字 | | 兴唐txt下载 | 兴唐手机阅读
说道:“不管怎么说,孤还要感谢你。”

立即起来,不顾自己与没禄氏是久旱逢甘雨,要及时湿润一下了,拿着明崇俨写给没禄氏的信,找到了裴行俭与李谨行。三人坐下来商议。

裴行俭听完后,说道:“可惜。”

可惜得知这个情报太迟。若是去年猜测出来,乘着吐蕃内乱不休,说不定一举能乘机将青海与西域整个夺下来。

但那也未必,到时候没禄氏未必会推动。再说,不到此时,没禄氏也不会说。她也不想看到吐蕃被唐朝肢解。

不管怎么说,现在得到太迟了。只剩下芒辗达乍布,论钦陵大军一回,芒辗达乍布必败无疑。

只好扶助没禄上位。有了没禄氏,可以相互联手,将唐朝这个头号眼中钉铲去,而且赞普是太子的儿子,有了许多操作的机会。进可以加演吐蕃的矛盾,退可以扶持一个亲唐的吐蕃政府存在。

还有眼下的,如何利用好,没禄氏带来的机会。

裴行俭与李谨行有些兴奋的议论,推算,直接将李威无视。

过了半天,李威无力地说道:“裴侍郎,李将军,他可是孤的儿子。”

“社稷为重,殿下啊,是你的儿子,可他身上是羊同公主与唐朝太子的血脉,与吐蕃没有半点关系。你要劝说那个王妃,让她明白这个道理。”李谨行说道。

有那么好劝说的。

……

鄯州城狂欢了三天。真有一些读书人让李威劝下来,留在青海教百姓子女读书识字。

但给了一个承诺,以后朝廷会派出一些名额,从青海这些士子中选拨一些优秀的,进入京城参加科考。实际上,李威也说了他的一些想法,比如后来的科考制度。

sān_jí科考,乡试,会试与殿试。但对于现在的唐朝,有些繁琐。与这些读书人商议了一下,最后认为两级科考对唐朝很适合的。各州举行乡试,然后与两京国子监贡生们,一道参加京考。

这样,也给了更多机会,给了各州的读书人。

李威顺便又说了一议。现在科考还不象后来的顽固不化。有各种各样的科目,包括杂科。李威说了一个术有专攻,比如增加一些杂科,提拨一些善长杂科的士子,进入一些部门,担任技术官员。比如司农寺、都水监、将作监、工部。这个说法很有理由的,比如李谨行作战可以,用作将领是好将领,但让他修水利呢?行不行?

只是一个想法,李威现在有权议论,可无权实行。要等他正式为帝时,才能与诸位大臣商议后,颁布实施。

但这个想法,也是给这些士子信心。留在青海吃了苦,以后朝廷会关照的。嗯,这就足够了。不然以他们,到京城活动,地位低贱,很难有出头之日。

然后对各部族长老一说,皆是大喜过望,将这些士子们,当作神仙一样,就差一点供着,接了回去。

种种的做法,使现在的青海,变得就象一块铁板。裴行俭很吃味地说道:“便宜了黑齿常之这个厮。”

不过对裴行俭,李威想重用的,此人文武双全,难得的宰相之材,一旦为帝,得到实权,一定将此人拜为宰辅。但没有说,现在说太早。

很快二月就到来了,到了二月下旬,没禄氏终于得到亲信的消息。果如没禄氏所猜想的,芒辗达乍布杀死了赞悉若,论钦陵大怒之下,调兵从象雄回返,芒辗达乍布数次战败不支,自杀而亡。论钦陵只好立论赞婆为武大论,自己担任文大论安抚国内。

不敢出征了,这前面出征,后面又是叛乱,又是造反的,吐蕃准得出事。

得到了这个情报,立即上奏朝廷,青海大约数年平安无事。还怕皇上下旨,让李威乘机出兵,平灭莫贺。又在上奏上解释此事,莫贺只剩下残部,不如留着,当作练兵的。此时还没有真正到扶持诺曷钵回青海的时候。做得太急,反而让论钦陵占住了道义,吐蕃的主和派不能得势。因此,不需要大的战役,劳民伤国,只要小规模的出击,继续骚扰,然后对吐蕃各部拉拢分化,慢慢削弱吐蕃的实力。

话外之音,不打了,我留在青海还有什么作用。只是一个行军元帅,不是驻边的大都护。

疏上,让刘仁轨他们争去。

然后送没禄氏。

吐蕃国内安定,没禄氏也要离开。

夜幕渐渐来临,要到没禄氏走的时候,说道:“太子啊,我要你系那件红披风。”

李威默默地将红披风系上。

没禄氏又说道:“这一别,真的不知何年相见。”

“想来,就悄悄地来。”

“那有那么容易?”说着,从怀中掏出一个菱花薄铜镜,用力地掰成两半,说道:“我听过说你们汉家南朝有一个叫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的故事。这半块镜子,给你留着。”

“那块镜子最后团圆了。”

“希望吧,”在李威额上轻轻地吻了一下,说道:“保重。”

然后踏上马车,一行侍卫护送,渐渐地出了鄯州,消失在李威视线里。李威还继续看着地平线,二月末,鄯州城外有一些野花绽放,开得不多,香气时隐时无,良久,李威说了一句:“离愁恰如春草,更行更远还生。”

……

疏未到,可是东宫的两个小萝莉计划却发动了。

(快捷键 ←) 上一页:第四百五十一章 肯把菱花扑碎(二)(元旦快乐)(2/2)章节列表(快捷键 →)